我们如此努力赚钱,究竟为了什么?
2024.03.29我们如此努力赚钱,究竟为了什么? 是为了更好的生活?为了家人的安全感?还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? 无论初衷如何,许多人走着走着,就迷失在了追逐财富的过程中,变得焦虑、疲惫,甚至忘记了最初的理由。
答案或许并不在“赚钱”的尽头,而在“如何赚钱”的路上。真正的财富自由,不仅仅是一个银行数字,更是一种能驾驭财富、而不被财富驾驭的心性和能力。 财富的终极意义,在于它最终为我们带来了怎样的人生。而能守护这份意义的,正是我们的德行。
人这一生,总免不了和财富打交道。最近一段时间通过读一些国学和接触一些信息,对财富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认识。 我认为财富与德行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,两者表面看似没有关联,但如果仔细想两者互为表里,一个人的德行,往往决定了他能否承载相应的财富。
为什么这么说,有个成语叫德不配位,能够解释这一点。倘若一个人无德,有权有财而且身居要职,他就会滥权任性、骄横无礼、忘乎所以,这些身外之物反而会把他压垮。 要想长久地守住财富,唯有积善成德,靠德行来支撑,也就是《周易》上讲的“厚德载物”。 只有积累德行,有崇高的道德,高尚的品格,才能承载现在所拥有享有的一切,所以我认为如果你想要有钱首先要修身。
现实中的例子并不少见,有些人因拆迁骤然得财,便开始无节制挥霍、盲目投资,不过数年便耗尽家产; 有些人见别人炒股赚钱,就盲目跟风投入,结果血本无归;还有些人为了牟利不惜偷工减料、欺骗顾客,最终生意失败,负债累累。
现实告诉我们,凡是投机取巧、急功近利、损人利己的行为,终究难以长久。即使你当下挣到了,过不了多久,老天也会以各种方式收回去。 靠违背良心获取财富,只能得到暂时的满足,却终将失去更多。
“少年得志易翻船,大器晚成方为道”,要耐得住寂寞,不要每天想着如何快速成功,快速致富。 人生如同建楼,楼越高,地基越要深厚稳固。只有持续修养自身、沉淀心性,才能在机遇来临时真正把握得住。 荣华富贵包含着巨大风险,官高压运,财大伤身,越进步越要加强学习。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驾驭财富,即使偶然获得了财富,但最终也会失去。
“人为财死,鸟为食亡”,这个现象千古不变,但是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”。 追求财富本是人之常情,无可厚非。但许多人却在追逐过程中,混淆了财富和德行的主次,甚至反被财富奴役,身心俱疲。
正如《保富法》中写道:
因为贪财与不贪财,关系著别人的利益、幸福很大;所以发财便能造罪,不贪财方能造福。 世人都以为积钱多买些田地房产,便能够使子孙有饭吃,所以拼命想发财。 但现实中积钱多的,反而使得子孙没饭吃,甚至连子孙都灭绝了;不肯取巧发财的,子孙反而能够有饭吃,而且有兴旺的气象。 平常人又以为全不积些钱,恐怕子孙会立刻穷困;但是从历史的事实、社会的经验看来,若是真心利人,全不顾己,不留一钱的人,子孙一定会发达。
真正能“保富”的,并非财产多少,而是智慧、远见与胸怀。 缺乏智慧的人,只看得见眼前利益,却察觉不到背后的危机。就像翻日历只知初一,却不知还有十五、更有除夕。
所以说,财富只是表象,如同冰山一角;真正支撑它的,是人的德行与品格。 财富,本质上是一种“标记”,是你为他人创造价值之后,社会给予的回馈。关键不在于“追求财富”本身,而在于“是否做事”,我们能为他人带来多少价值。
并非否定金钱与名誉的重要性,完全不求回报并不现实。但我们要分清主次:财富应是做事的结果,而不是终极目标。 它是实现个人价值、帮助他人、推动社会进步的工具,而不应成为人生的主宰。 不应刻意追逐财富本身,而是要分清主次关系由内向外的去合理追求财富。
我们不应沦为守财奴,一味积攒却不知善用。真正健康的财富观,是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基础上,活用资源去助人、利他、创造更大价值。 财富与德行,从来不是两条路。唯有修德为本、理性求财、善用财富,才能真正驾驭它,而非被其驾驭。愿我们都能在追求财富的路上,守住初心,活出从容与意义。